“我(起亚)今年一季度在全球挣了21亿美元,我贴得起你中国市场,你本土企业有这个资金实力吗?你先烧死了,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。”
2023年6月,起亚(中国)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在一次论坛上的一番话震惊了中国汽车人。
杨洪海的话虽然刺耳,但也不无道理——中国车企的盈利能力实在太弱了。
01,起亚的盈利能力约为比亚迪两倍
起亚确实有“傲娇”的资本。2月22日,现代起亚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,其中,起亚全球销量为3,087,384辆,同比增长6.4%;总营收99.81万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5369.778亿元),全年营业利润11.61万亿韩元(约合人民币624.618亿元)。
625亿的营利是一个怎样的水平?我们拿国内风头最劲的比亚迪来对比。比亚迪去年全球卖了302万辆,销量、营业额也与起亚相当,是可以对标的。
比亚迪预计2023年的利润为300亿元,这已经是国内车企赚钱能力最强的车企,没有之一,也就是说,起亚的利润是比亚迪的两倍。
不同的是,起亚2023年在华销量约为8万辆左右,而比亚迪大部分在中国销售;起亚卖得大部分是燃油车,比亚迪全是新能源车(纯电和插混)。
除了比亚迪,中国车企盈利能力较好的新秀是理想了,2023年赚得118亿,卖的都是带内燃机的增程车。
02,2024年中国市场进一步卷,先活下来再求利
盈利能力被认为是比销量更重要的指标了,因为只有盈利,才能吸引到更好的人才,开发更好的产品,维持长远的发展;同时盈利不仅仅是自己挣钱,一个企业只有盈利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。
可是中国车市的疯狂内卷,让大多数车企处于“赔本赚吆喝”的境地,尤其是新能源车企。
春节后上班第一天,比亚迪打出“798”王炸,旗下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起售价均降至7.98万元。相较于此前的冠军版车型,荣耀版下降了2万元。
五菱、长安启源、哪吒汽车、上汽通用等车企纷纷跟进,北京现代的伊兰特更是降价2.4万元低至7.58万元,并打出了“油比电强”的还击口号。
一开年惨烈的价格大战就开启,让并不宽裕的行业雪上加霜。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认为,2024年将卷价格、卷产品、卷服务、卷流量,将是一个“最卷”的年。
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表示,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“血海”竞争的第一年,也是淘汰赛的第一年。
03,比亚迪等车企出海求增量
国内市场疯狂内卷,让中国车企纷纷出海求增量和利润。2023年车市最大亮点在于海外市场——出口491万辆跃居全球第一,甚至有不少车企以海外利润弥补国内亏损。
比亚迪当然深知这一点,2023年在海外销售了24万辆,已经夺得泰国、以色列、巴西、澳大利亚等多地新能源车月度销量冠军,据说今年的目标是50万辆。
根据中汽协数据,今年1月整车出口的前十位企业中,比亚迪出口增速最为显著,达3.7万辆,同比增长2.2倍。
比亚迪更是打造了专属出海运输船队发力出口,首艘汽车滚装运输船已抵荷兰港。
要在海外市场卷,也不能放松对燃油车的研发。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带内燃机的车仍然占据海外市场约8成的份额。
电动车在海外没那么吃香,以中国车企所最期待的欧洲市场为例,2023年HEV的市占率却高达25.8%,仅次于汽油车(35.3%),比BEV(14.6%)高出整整11.2个百分点。
04,海外巨头靠燃油车赚得盆满钵满,正放缓电动车
起亚还是国际汽车巨头中的小弟弟,但600多亿的营业利润已经足以让中国车企艳羡不已。
我们再看看其它国际汽车的利润,让中国车企望尘莫及。
丰田汽车的赚钱能力大家都知道,但可能对2100亿人民币的利润没什么概念,2023年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产值约10万亿元,利润也就5000多亿元;大众汽车集团的利润还没发布,超过1000亿元也是大概率的事;在中国没什么存在感的Stellantis集团,轻松赚了1400多亿;即使是起亚的母公司现代汽车集团,在中国被认为不怎么行了,也小赚1000多个“小目标”;通用汽车被认为在中国有点锉了,但在全球轻松砍下725亿元,当然,主要依靠的是北美市场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海外巨头的盈利主要靠燃油车,并开始放缓其雄心勃勃的电动车计划。
梅赛德斯-奔驰最近表示,它将放弃到2030年只销售电动汽车的计划,原因是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低于汽车制造商的预期,计划在未来十年里继续生产内燃机汽车。
EQ品牌出师不利,奔驰考虑放弃。
奔驰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(包括混合动力汽车)销量将占其总销量的50%,远低于2021年100%的承诺,相当程度上放弃了原来的EQ品牌。
曾经强势宣言“公司未来将全面转向电动汽车”的通用汽车也是默默自打嘴巴,放弃2023年下半年生产10万辆电动汽车,2024年上半年再生产40万辆电车的目标。
福特汽车2023年预计在电动车上亏损50亿美元,并削减了电动车产量、调低了相应利润率目标。
05,乘联会急呼“油电同权”
貌似风光的电动车陷入“赔本赚吆喝”的地步,而日益边缘化的燃油车还是给行业带来利润,也给消费者带来选择权,是时候要来点改变了。
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已经过了启蒙期,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2023年全国新能源车(含纯电、插混)的渗透率达到30%,12月甚至达到40%。为何发展如此迅速呢?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车本身的产品优势,消费者很喜欢购买。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,这其实是政策驱动导致,享受了很多诸如“免购置税、免牌照”甚至是“免限行”的政策红利。
在新能源持续增长的同时,今年1月份,燃油车销量同比下降约14%。
乘联会发文日前称,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仍将持续,考虑到不限购的400-500万的城市仍能积极克服拥堵压力,建议考虑400万以下保有量城市逐步放开燃油车限购。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:“燃油车既限购还限行,而且还要交上万亿的燃油税收,在新能源车销量已经占35%的情况下,需要同车同权,推动燃油车用户正常消费,稳定燃油车用户正常消费,实现汽车消费全面可持续增长。”